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自2021年12月开始了一轮加息周期。FED表示,加息是为了应对美国高通胀的压力,保持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然而,这一解释并不能说服市场和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加息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维持“强美元”的地位,而不是为了控制通胀。
美国加息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担心通胀过高,而是因为它想通过“强美元”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提升自身经济和金融的优势。美国经济在新冠疫情后虽然有所恢复,但内在增长动力仍然不足,投资增长乏力,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领救济不愿工作、要求涨薪的现象,导致劳工成本上涨。这些都是美国通胀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货币过度宽松。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行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QE),大量印钞并购买债券和其他资产,但并没有引发高通胀。相反,美国一直面临着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滞胀”问题。这说明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已经很有限,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实际购买力。
美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占据着优势地位。美元汇率的上涨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更少的货币换取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其财富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强美元”也可以吸引全球资本流入美国市场,尤其是股市和债市,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创造财富效应,激发消费和投资。此外,“强美元”还可以增强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使其能够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此,“强美元”才是美国加息的真实目标,而不是控制通胀。
这一点从FED对加息进程的表态中也可以看出来。FED一直强调加息是渐进的、数据依赖的、灵活的,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终点或路径。FED也没有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来收紧货币政策,比如缩减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表。FED甚至还暗示2023年将继续加息,并没有表现出放松的意愿。这些都说明FED并不真的担心通胀过高,而是想通过加息来维持“强美元”的地位,以期实现其政治、经济和金融的目标。
然而,美国加息的代价和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加息对其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伤害已经显现,美国经济无法承受进一步加息,而且可能在6-12个月后进入降息通道。美国加息的直接后果是提高了市场利率水平,从而推动了包括金融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价格下跌。这对于一个金融资产价格财富效应显著的消费型经济体来说,是致命的打击。2022年以来,美国股市出现了大幅下跌,波动性也大幅上升,市场风险情绪高涨。美国股市的下跌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财富和信心,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和投资,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美国加息的间接后果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紧张。美元加息导致了全球资本回流美国,造成了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和资本外逃,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国际收支和财政压力。同时,美元加息也加剧了全球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合作。
那么,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来说,美国加息有什么启示呢?
中国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根据自身经济运行态势做出适当调整。中国不必随着美国加息而跟随加息,也不必担心人民币汇率会因此大幅贬值。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健为基调,适时适度地实施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应该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的竞争优势而人为操纵人民币汇率,也不应该为了抵御外部冲击而过度干预。
中国应该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推动多边贸易和金融秩序的建设,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应该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应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清算范围,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文章为非营利目的,仅为学习需要。如有侵权,烦请联系(xdfz2351w@qq.com)删除,谢谢。
暂无相关记录